四、沉默的智慧
孔子一日曾与几位侍坐的弟子闲谈,让他们谈谈志向。子路性子急,孔子话音未落,他就洋洋洒洒地讲了一大套。可子路万万没想到,他这一通情感流露,却让孔子转身就赏了他一声冷笑,这热脸可是大大地贴上了凉屁股。
孔子事后也解释了冷笑的原因——“为国以礼,其言不让,是故哂之。”不是说你讲得不好,而是你这沉不住气的劲儿,太不像样。
孔子一直强调“敏于行而慎于言”,遇事须机敏麻利,雷厉风行。可讲话最忌“抢”,一定要思虑清楚,等时机恰当,再慢条斯理地说出来。
急着发话,本就易失之慎重。即便话本身没什么毛病,若说话的时机不成熟,好话也多半成了坏话?
在这个舆论迅速发酵的时代,适时地沉默,是一种修养,更是一种智慧。我们拥有了太多发声的渠道,却唯独失去了保持沉默的智慧。
智者先思后言,愚者先言后思。
想要守脑如玉,首先守口如瓶。
守口如瓶,是一个人最大的修行
五、潜藏于心底
有一句话,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。它包含了一个道理,就是当计划还没有变成现实的时候,它还仅仅是一个计划。一个计划要从空想变成现实,期间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变数。
每到放长假或者过新年,朋友圈就会有很多人兴致勃勃地分享假期计划。
“我要每个月看一本经典名著。”
“我要每周去健身房锻炼五个小时。”
“我要去国外旅游。”
但在现实情况里,这些计划往往是无疾而终的。对计划和目标言之凿凿的人,只是用计划的讨论来取代计划的实施。
同时有一些人,他们常年不出现在朋友圈里,但只要见面一聊天,你就会发现他们悄无声息得取得了很多成就。
埃尔温·斯特里马说:
“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它的计划,谁便善于沉默,谁没有这些,谁便只好夸夸其谈。”
这就告诫我们,如果我们内心有了一个计划,那么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地将它保守于心底,不露声色地一步一步将它付诸实现,而不是第一时间把它坦露出来。适当地保持缄默,培养守口如瓶的品质,是尊重他人、也是尊重自己的良好表现。
六、宁静致远
朱自清在《沉默》一文中说:
“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,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——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?”
言不在多,希言则贵。
杜月笙看人有一条标准:
一群人中最安静的人,往往最有实力。
古龙也曾有言:
“要知愈是沉默寡言之人,其言语便愈可贵。其人若论武功、气度亦必有慑人之处,其言之价自就更高。”
我们都有一条思想的河流,而语言随时会翻滚起巨大的浪潮,守口如瓶,是让浪舒缓下来,我们在静默中,方知水的深阔。
守口即守心,舌乃心之苗,当人止语时,心是宁静的,安静的人,强大无比!